诗词原文
题惠陵
唐·罗隐
世事盛衰谁得知,惠陵烟草掩柴扉。
汉家天子今何在,陵上秋风辇路微。
作者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区新登镇)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诗人,他生活在晚唐至五代十国时期,一生怀才不遇,屡试不第,晚年依附吴越王钱镠,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世称“罗给事”,罗隐的诗作风格独特,讽刺辛辣,多抒发对现实的不满和个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在晚唐诗坛上占有一定地位。
译文
世间的兴衰更替谁能预知呢?惠陵之上,荒草萋萋,掩映着紧闭的柴门,汉朝的天子如今又在哪里?陵墓的秋风中,那曾经的车马道路已经变得模糊不清。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惠陵(此处可能代指某个汉代帝王的陵墓,但具体哪一位存在争议)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历史兴衰的深刻感慨,首句“世事盛衰谁得知”直接点出主题,对历史的无常提出疑问;次句“惠陵烟草掩柴扉”以具体的景象描绘出陵墓的荒凉,暗示历史的变迁;后两句则进一步通过询问汉朝天子的下落和陵墓前道路的模糊,强化了这种历史沧桑感。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世事盛衰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对惠陵荒凉景象的描绘,巧妙地借古喻今,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不满和对历史兴衰无常的感慨,诗中也透露出诗人个人的怀才不遇和无奈之情,在表现手法上,诗人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情感更加丰富。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罗隐个人的经历有关,罗隐一生怀才不遇,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举,这使他对社会现实产生了深刻的反思和不满,晚唐至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等问题层出不穷,在这样的背景下,罗隐通过描绘惠陵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历史兴衰无常的感慨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这首诗也可能与罗隐对汉代历史的兴趣和研究有关,他通过借古喻今的方式,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