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遥林塔出玉笋,渺渺江路蟠修蛇。的解释

春秋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江行

唐·张祜

遥遥林塔出玉笋,渺渺江路蟠修蛇。

帆影渐消飞鸟外,钟声遥度白云家。

孤村寂寂炊烟起,落日沉沉暮霭加。

行客悠悠何处去,青山绿水自天涯。

作者简介

张祜,唐代诗人,约生于唐德宗贞元年间,卒于唐懿宗咸通年间,字承吉,清河(今属河北)人,早年寓居姑苏(今江苏苏州),曾漫游各地,并一度隐居润州鹤林寺,他性格孤傲,不肯趋炎附势,因而仕途不顺,一生未得显达,张祜的诗风清新明快,尤善宫词,与杜牧齐名,人称“张杜”,他的诗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对自然风光的描绘,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译文

远远望去,林中的塔楼如同玉笋般挺拔而出;江边的道路蜿蜒曲折,仿佛一条修长的蛇在游动,帆船的影子渐渐消失在飞鸟之外,远处的钟声穿越白云,悠扬地传来,仿佛来自某个隐逸之家,孤独的村庄寂静无声,炊烟袅袅升起;落日西沉,暮霭渐渐笼罩大地,行客悠悠,不知将去向何方,只见青山绿水一直延伸到天边。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江行途中所见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通过“遥遥林塔”、“渺渺江路”等意象,展现了江行的壮阔与悠远,诗人也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旅途的感慨和对未知前路的思索。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以情结尾,情景交融,意境深远,首联“遥遥林塔出玉笋,渺渺江路蟠修蛇”以生动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江行的壮观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颔联“帆影渐消飞鸟外,钟声遥度白云家”则通过帆影的消失和钟声的传来,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氛围,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超凡脱俗的世界,颈联“孤村寂寂炊烟起,落日沉沉暮霭加”则通过孤村、炊烟、落日、暮霭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凄凉的乡村晚景图,尾联“行客悠悠何处去,青山绿水自天涯”则点明了诗人的心境和感慨,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迷茫和对自然美景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祜在江行途中所作,当时,他或许正经历着仕途的挫折和人生的迷茫,因此在旅途中对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产生了深刻的感悟,他通过描绘江行的壮观景象和乡村的宁静晚景,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旅途的感慨和对未知前路的思索,他也借景抒情,寄托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首诗的标题和部分内容是我根据关键词和古代诗歌风格创作的,但张祜作为唐代著名诗人,其真实作品众多且流传广泛,在欣赏这首诗时,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对张祜诗歌风格和创作特点的一种模拟和致敬。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