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宿小驿
唐·李中
残钟断角度黄昏,小驿孤灯早闭门。
愁对寒灯人千里,梦回明月夜三更。
荒村寂寂人烟少,古路迢迢草木深。
欲问前程何处是,心随明月到君秦。
作者简介
李中,唐代晚期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晚唐至五代初期,字有中,江陵(今属湖北)人,南唐升元中,以文章及第,任淦水尉,后仕至水部郎中,工诗,与沈彬、史虚白、左偃、刘钧唱和,有《碧云集》三卷传世。《全唐诗》编其诗为三卷。
译文
残破的钟声在黄昏时分断断续续地响起,小小的驿站里,一盏孤灯早早地照亮了紧闭的大门,我愁苦地面对着寒冷的灯光,思念着远在千里之外的人;梦中回到明月高悬的深夜,已是三更时分,荒凉的村庄寂静无声,人烟稀少,古老的道路漫长而草木丛生,想要询问前方的路程究竟在何方,我的心却随着明月飞向了你的身边(这里“君秦”可能是一种借代,表示远方的亲友或目的地)。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一个小驿站过夜时的孤寂与思乡之情,通过“残钟断角”、“小驿孤灯”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荒凉、冷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旅途中的孤独与思乡之情,首联“残钟断角度黄昏,小驿孤灯早闭门”直接点题,通过“残钟”、“断角”、“孤灯”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愁对寒灯人千里,梦回明月夜三更”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的愁苦与思念,通过“愁对寒灯”和“梦回明月”两个场景,将诗人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颈联“荒村寂寂人烟少,古路迢迢草木深”则通过描绘荒凉的村庄和漫长的古道,进一步烘托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助,尾联“欲问前程何处是,心随明月到君秦”则以问句作结,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和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中仕途不顺或游历四方之时,在晚唐至五代初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往往漂泊不定,李中也不例外,这首诗正是他在旅途中,面对荒凉的小驿站和孤独的夜晚,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同时也能够体会到晚唐时期文人的艰辛与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