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籍虽残圣道醇,中更秦火不成尘。下一句是什么?

风云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唐·李白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三杰。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六籍虽残圣道醇,中更秦火不成尘。

汉家四百岁,功业出韩彭。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唐代诗坛上的一颗璀璨明星,李白一生游历四方,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子房(张良)尚未发出虎啸般的怒吼,就已倾家荡产去寻求报国之路,他在沧海之中得到了壮士的帮助,一同在博浪沙椎击秦始皇,虽然报韩的计划未能成功,但他的壮举却震动了天地,他潜藏在下邳一带,谁说他不属于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之列呢?我来到圯桥上,怀念古人,钦佩张良的英勇风范,但只见碧绿的流水,却再也见不到黄石公了,我叹息着张良的离去,徐泗之地也因此变得萧条空旷,六经虽然残缺不全,但圣人的道理依然醇厚,中间虽然经历了秦火的焚烧,但并未化为尘埃,汉朝延续了四百年,其功业多出自韩信、彭越等人之手。

释义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李白对古代英雄张良的敬仰和怀念,诗中通过描述张良的生平事迹,如椎击秦始皇、潜藏下邳、得黄石公授书等,展现了他英勇无畏、智勇双全的形象,诗人也通过“六籍虽残圣道醇,中更秦火不成尘”等句,表达了对儒家经典和圣人之道的尊崇,以及对汉朝功业的赞美。

赏析

这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有序,情感表达深沉而真挚,诗人通过对张良事迹的叙述,不仅展现了他对英雄的敬仰之情,也表达了对儒家经典和圣人之道的尊崇,诗中还蕴含着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现实的感慨,在表现手法上,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使得诗歌的意境深远而富有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游历至下邳圯桥时所作,当时,诗人面对圯桥这一历史遗迹,不禁想起了古代英雄张良的英勇事迹和传奇人生,他深感张良的英勇和智慧,同时也对儒家经典和圣人之道产生了深深的敬仰之情,他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充满敬仰和怀念之情的诗篇,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李白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英雄的无限敬仰,也可以领略到他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才华和魅力。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