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说愁如梦寐,眼底何曾有愁事。出自哪首诗?

春秋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无愁曲

朝代:唐代

作者:李涉

当时说愁如梦寐,眼底何曾有愁事。

酒酣醉卧芳草间,花落月明人不知。

作者简介

李涉,唐代诗人,约生于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卒于唐昭宗天祐年间(904-907),字不详,自号清溪子,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早年曾客居梁园(今河南商丘),后游历四方,晚年隐居庐山香炉峰下,李涉的诗以绝句见长,多写旅途所见所感,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部分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和人民的疾苦。

译文

当年说起的愁绪如同梦境一般虚幻,眼前哪里真正有过令人忧愁的事情呢?酒醉后我安然卧倒在芬芳的草丛间,直到花落月明,却无人知晓我的存在。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愁绪的淡然态度,首句“当时说愁如梦寐”指出过去所说的愁苦不过是像梦一样虚幻不实;次句“眼底何曾有愁事”进一步强调,在诗人的眼中,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值得忧愁的事情,后两句则通过描绘酒醉后卧于芳草间,直至夜深人静、花落月明的场景,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逍遥自在的生活态度。

赏析

这首诗以“愁”为引子,却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愁绪的否定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首句“当时说愁如梦寐”以梦喻愁,暗示愁绪的虚幻不实;次句“眼底何曾有愁事”则直接否定了愁绪的存在,展现了诗人的豁达与超脱,后两句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将诗人的这种生活态度具象化,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心境,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意味。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李涉一生游历四方,经历了许多人生的起伏和变迁,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认识到人生的无常和虚幻,从而形成了对愁绪的淡然态度,这首诗可能就是他在某个时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时,内心的一种自我解脱和安慰,通过这首诗,他表达了自己对愁绪的否定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向读者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