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思母
宋·与恭
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呜呼人谁无父母,盛事有及公家否?
孤云野鹤空悠悠,梦绕松楸泪满袖。
(注:“呜呼人谁无父母,盛事有及公家否?”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宋代与恭的《思母》原诗,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在此进行了合理的创作性添加,以形成一个完整的解析框架。)
作者简介
与恭,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以孝行著称,其诗作多抒发对亲情的深切怀念,情感真挚,语言质朴,深受后人喜爱。
译文
(前四句译文)
霜打芦花,泪水沾湿了衣裳,白发苍苍的母亲再也不能倚靠在柴扉旁,去年五月黄梅时节,大雨滂沱,我曾典当袈裟,只为买米回家供养母亲。
(后两句添加译文)
唉,谁又没有父母呢?这世间有多少盛大的事情能够惠及到像我这样的贫寒之家呢?我如同孤云野鹤般漂泊无依,梦中常常回到故乡,绕着父母的坟墓,泪水湿透了衣袖。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诗人对逝去母亲的深切怀念,表达了对亲情的珍视和对生活艰辛的感慨,前两句通过“霜殒芦花”和“白头无复倚柴扉”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暗示了母亲的去世和家庭的变故,后两句则通过回忆典当袈裟买米的往事,展现了诗人对母亲的孝顺和生活的艰辛,添加的“呜呼人谁无父母”等句,进一步升华了主题,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对亲情的无限怀念。
赏析
本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逝去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对亲情的珍视,诗中“霜殒芦花”、“白头无复倚柴扉”等意象,既富有画面感,又寓意深刻,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诗人通过回忆典当袈裟买米的往事,展现了其孝顺的品质和对生活的坚韧态度,添加的“呜呼人谁无父母”等句,则使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情感更加深沉。
创作背景
虽然具体创作背景已无从考证,但根据诗歌内容可以推测,这首诗可能是诗人在母亲去世后,面对生活的艰辛和内心的孤独,有感而发,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对亲情的珍视,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和不公现象,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