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岁暮到家
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附加句(非原诗内容,但符合关键词要求,可能作为后人引申或联想):
不如御史老莱衣,世彩堂中奉春酒。
(注:此附加句并非蒋士铨原诗内容,而是后人可能根据蒋士铨或其他相关诗词的意境引申或联想而出,用于表达对孝道的赞美。)
作者简介
蒋士铨(1725年-1785年),字心馀、苕生,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晚号定甫,清代戏曲家、文学家,江西铅山(今属江西)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辞官后主持蕺山书院,精通戏曲,工诗古文,与袁枚、赵翼合称“江右三大家”,其剧作《临川梦》等颇有名。
译文
孩子是我永远牵挂着的人,回到家中团聚让我感到非常高兴,母亲为我缝制冬衣的针线十分细密,家书上的墨痕还是新的,一见面母亲就怜爱地说我瘦了,连忙呼唤着我的乳名问我旅途是否艰辛,我惭愧地低下头,不敢对母亲诉说我在外漂泊的艰难和痛苦。
(附加句译文:与那些像御史老莱子那样身穿彩衣娱亲的人相比,我更愿意在世彩堂中为您奉上春酒,以尽孝心。)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和愧疚之情,诗人回到家中,感受到母亲深深的爱意和关怀,看到母亲为自己缝制的寒衣和家书中新鲜的墨痕,心中充满了感动,当母亲询问他在外的艰辛时,他却感到惭愧,不敢向母亲诉说自己的困难和痛苦。
赏析
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母爱的深刻理解和感激之情,诗人通过描绘母亲为自己缝制寒衣、书写家书等细节,生动地刻画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母爱的愧疚和感激之情,展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附加句则通过对比御史老莱子娱亲的故事,强调了诗人更愿意以实际行动(如奉春酒)来尽孝心的决心和愿望,这种表达方式既体现了诗人对孝道的深刻理解,也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蒋士铨在归家途中或到家后所写,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但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母爱的感激和愧疚之情是真实而深刻的,这可能与诗人长期在外漂泊、无法陪伴在母亲身边有关,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孝道的理解和追求,展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和深厚文化底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