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淮颍归王化
宋·欧阳修
日闻淮颍归王化,要使新民识太平。
千里耕桑无旷土,万家烟火有欢声。
青衫未得还乡国,白发先愁见弟兄。
谁为朝廷宽北顾,只应江表尚峥嵘。
作者及朝代
作者:欧阳修(1007年-1072年)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文以韩愈为宗,大力反对浮靡的时文,以文章负一代盛名,名列“唐宋八大家”和“千古文章四大家”中,他亦擅长诗词,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欧阳修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译文
每天听闻淮河与颍水流域归顺朝廷的德化,要让那里的新百姓认识到太平盛世的景象,千里之内的农田桑林没有闲置的土地,万家灯火中充满了欢声笑语,我身着青衫尚未能回到故乡,却已因白发先愁见到兄弟,谁能为朝廷减轻北方的忧虑,大概只有江南之地还依然繁荣昌盛。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欧阳修对淮河与颍水流域归顺朝廷、百姓安居乐业景象的欣慰,同时也流露出自己未能归乡的愁绪,以及对国家北方边境安全的担忧,寄托了对江南地区繁荣稳定的期望。
赏析
这首诗以“日闻淮颍归王化”开篇,直接点明主题,展现了诗人对边疆地区归顺朝廷、百姓生活安定的喜悦之情。“要使新民识太平”一句,表达了诗人希望新归顺的百姓能够真正感受到太平盛世的幸福,中间两联通过描绘千里耕桑、万家烟火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太平盛世的繁荣与和谐,诗人并未完全沉浸在喜悦之中,而是转而表达了自己未能归乡的愁绪和对国家安全的担忧,尾联“谁为朝廷宽北顾,只应江表尚峥嵘”则寄托了诗人对江南地区繁荣稳定的期望,同时也隐含了对朝廷能够加强边防、确保国家安全的期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欧阳修在朝廷任职期间,当时北宋朝廷正致力于边疆地区的治理和开发,淮河与颍水流域的归顺是朝廷边疆政策取得成效的体现,北宋时期北方边境的安全问题一直存在,诗人对此深感忧虑,诗人自己因种种原因未能归乡,心中也充满了愁绪,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创作了这首诗,既表达了对边疆地区归顺朝廷的喜悦之情,又流露出自己未能归乡的愁绪和对国家安全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