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伤虽多意愈厉,直与天地争春回。上一句是什么?

风云1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点绛唇·咏梅月

宋·陈亮

一夜相思,水边清浅横枝瘦,素云融蜡,香雪飘春透。

不恨芳菲,摧伤虽多意愈厉,直与天地,争春回未已。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亮(1143年-1194年),字同甫,原名汝能,后改名陈亮,号龙川,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南宋思想家、文学家。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陈亮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与辛弃疾志同道合,为“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词作风格豪放,内容多抒发抗金复国的壮志豪情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陈亮在政治上主张抗金,反对议和,曾三次上书孝宗皇帝,但均未得到重用,他的哲学思想以“王霸并用”和“义利双行”为核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一夜的相思之情,如同那水边清浅处横斜的瘦梅枝,素雅的云朵仿佛融化的白蜡,香气四溢的雪花在春日里飘洒透骨,我不怨恨芬芳的花朵被摧残,即使受伤越多意志却更加坚定,我要直接与天地抗争,让春天再次回归,永不停止。

释义

这首词以咏梅为题,通过描绘梅花的坚韧不拔和顽强抗争,表达了作者不屈不挠、坚持抗金的决心和信念,上片写梅花的形态和香气,下片则通过“摧伤虽多意愈厉”等句,展现了梅花不畏严寒、不惧摧残的坚强意志,以及“直与天地争春回”的豪迈气概。

赏析

这首词以梅花为象征,借物抒情,表达了作者坚定的抗金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词中“摧伤虽多意愈厉”一句,尤为传神地刻画了梅花在逆境中愈发坚强的品格,也寓含了作者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挫折却更加坚定的决心。“直与天地争春回”一句,则展现了作者与天地抗争、争取春天回归的豪迈气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对金朝采取妥协退让的政策,而陈亮则主张抗金复国,多次上书孝宗皇帝,但均未得到重用,在这样的背景下,陈亮借咏梅之题,抒发了自己不屈不挠、坚持抗金的决心和信念,这首词不仅是对梅花的赞美,更是对作者自己政治理想的坚定表达。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