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风雨暗江津,不下书堂已过旬。的意思及出处

生辉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秋思

暮秋风雨暗江津,不下书堂已过旬。

黄叶纷飞随逝水,孤灯寂照对愁人。

寒烟漠漠迷远道,冷月凄凄照病身。

欲寄相思千里外,谁人知我此时心。

作者:李中(唐代)

朝代:唐

作者简介

李中,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晚唐至五代时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与对自然的感悟,尤其擅长描绘秋日景象,表达内心的孤寂与愁思,虽然他的作品在唐代诗坛上并不显赫,但其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仍为人所称道。

译文

暮秋时节,风雨交加,使得江津之地变得昏暗不明,我已经有十多天没有走出书堂了,黄叶随风飘落,如同流逝的河水一般一去不复返;孤灯静静地照耀着,映照出我内心深处的愁绪,远处的道路被寒烟笼罩,模糊不清;冷月凄清地照耀着我病弱的身躯,我想要将这份相思之情寄往千里之外,但又有谁知道我此刻的心情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暮秋时节的自然景象,如风雨、江津、黄叶、孤灯、寒烟和冷月等,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诗人通过自身的感受,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自己因病困居书堂的无奈与愁苦。

赏析

这首诗以暮秋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首句“暮秋风雨暗江津”既点明了时节,又营造出一种压抑、昏暗的氛围;次句“不下书堂已过旬”则透露出诗人因病困居的无奈,接下来两句“黄叶纷飞随逝水,孤灯寂照对愁人”通过黄叶与孤灯的意象,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孤寂与愁绪,后两句“寒烟漠漠迷远道,冷月凄凄照病身”则通过寒烟与冷月的描绘,将诗人的愁思推向高潮,最后一句“欲寄相思千里外,谁人知我此时心”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无人理解的孤独感。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充分展现了李中作为唐代诗人的才华与情感深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个人的生活经历有关,李中可能因某种原因(如疾病、仕途不顺等)而长时间困居书堂,无法与外界交流,在暮秋这个萧瑟的时节,他通过观察自然景象,触发了内心的情感波动,从而创作出了这首表达相思与愁绪的佳作,虽然具体的创作背景已无从考证,但这首诗所传达的情感与意境却历久弥新,令人动容。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