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杂诗
朝代:唐代
作者:罗隐
倘凭阀阅定人物,耕野钓溪难自贤。
试向夷门看古柳,谁将簪笏换貂蝉。
作者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他生活在晚唐至五代初期,一生怀才不遇,屡试不第,晚年归隐九华山,以诗酒自娱,罗隐的诗作风格独特,讽刺辛辣,多抒发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译文
如果仅凭门第高低来评定一个人的才能和品德,那么那些耕田钓鱼的隐士就很难被认为是贤人了,试着去夷门(今河南开封)看看那古老的柳树,又有谁会用高官显爵去换取那象征尊贵身份的貂蝉冠呢?
释义
倘凭阀阅定人物:如果依据门第(阀阅,指世家大族门前左右立以表彰功勋的柱子,借指门第)来评判一个人的话。
耕野钓溪难自贤:那些耕田钓鱼的隐士就很难被认为是贤人了。
试向夷门看古柳:试着去夷门看看那古老的柳树(夷门为战国时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的城门,此处借指历史遗迹,象征过往的贤士)。
谁将簪笏换貂蝉:又有谁会用高官显爵(簪笏,古代官员的冠饰和手板,象征官职;貂蝉,古代官员的冠饰,象征尊贵)去换取那象征尊贵身份的貂蝉冠呢?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反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门第观念的批判和对真正贤才的赞美,首句直接提出假设,如果仅凭门第来评判人的话,那么那些隐居田园、不慕荣利的真正贤才就会被埋没,次句以反问的形式,进一步强调了这一观点,后两句则通过历史典故(夷门古柳,象征过往的贤士)和象征手法(簪笏换貂蝉),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那些不为名利所动、坚守节操的贤士的敬仰和赞美,整首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唐时期,当时社会风气败坏,门第观念盛行,许多有才能的人因为出身贫寒而难以得到重用,罗隐作为一位才华横溢却屡试不第的文人,对这种现象深感不满和愤慨,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门第观念的批判和对真正贤才的赞美,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