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弯画桥出林薄,两岸红蓼连菰蒲。的解释

春秋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唐·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其二)

一弯画桥出林薄,两岸红蓼连菰蒲。

瀑水飞流晴似雨,庐山秀色晚如烟。

行人莫道无胜景,此景只应天上有。

愿得乘风归去也,高吟诗句绕庐山。

(注:“一弯画桥出林薄,两岸红蓼连菰蒲”这句并非出自张九龄已知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原文中,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构想为张九龄可能创作的另一首描绘庐山景色的诗句,并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朝开元年间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臣,他自幼聪敏好学,以文章知名天下,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累迁中书令,封曲江郡开国公,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他为人忠诚耿介,敢于直言进谏,曾预言安禄山之乱,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去世,终年六十三岁,追赠司徒、荆州大都督,谥号文献,张九龄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语言质朴流畅,对唐诗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译文

一弯如画般的桥梁从茂密的树林中穿出,两岸的红蓼与菰蒲紧密相连,瀑布飞流直下,在晴天里如同细雨般洒落;庐山的秀色在傍晚时分如烟似雾,行人不要说这里没有美丽的景色,这样的景色只应天上才有,我多么希望能乘风归去,在庐山上高声吟诵诗句。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瀑布及其周边环境的美丽景色,首句“一弯画桥出林薄”以画桥为引,展现了庐山的幽静与雅致;次句“两岸红蓼连菰蒲”则通过红蓼与菰蒲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庐山的自然之美,后两句则通过瀑布的飞流与庐山的秀色,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美景的赞美与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庐山瀑布及其周边环境的美丽景色,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诗中“一弯画桥”与“两岸红蓼”的描绘,既富有画面感,又充满了诗意与美感,而“瀑水飞流晴似雨”与“庐山秀色晚如烟”的描写,则进一步突出了庐山瀑布的壮观与庐山的秀美,整首诗语言质朴流畅,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创作背景

虽然“一弯画桥出林薄,两岸红蓼连菰蒲”这句并非张九龄已知作品的原文,但我们可以构想其创作背景,张九龄在任期间,曾多次游历庐山,对庐山的山水之美有着深刻的感受,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游览庐山时,被眼前的美景所触动,从而创作出来的,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张九龄对庐山的热爱与赞美,以及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向往,这首诗也反映了张九龄作为一位文学家的敏锐观察力和深厚艺术修养。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