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南歌子·游赏
宋·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陇头下漏初芸草,陌上吹箫正卖饧。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王安石、欧阳修并称“王苏”,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苏轼在政治上恪守儒家入世的传统,但在个人遭遇挫折时,也向往道家超然物外的洒脱。
译文
山峦如同美人皱起的眉毛,碧波仿佛醉眼朦胧中的流转,游人们都登上了十三楼,不再羡慕那竹西亭畔的扬州,因为这里的风景同样令人陶醉,无边的菰蒲掩映在茫茫的水面上,荷花在夜晚悄悄开放,散发出风露中的清香,陇头漏刻初报春晓,芸草刚刚抽出嫩芽,而田野的小路上,有人正吹着箫,售卖着麦芽糖。
释义
这首词描绘了春日里一处游赏胜地的美景与热闹氛围,上片通过比喻,将山比作美人皱眉,水比作醉眼流波,形象地描绘了自然景色的柔美与生动;通过“游人都上十三楼”一句,展现了游人的热情与景点的吸引力,下片则进一步描绘了水边的自然风光与市井生活的和谐共存,既有荷花的清香,又有吹箫卖饧的市井气息,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春日游赏图。
赏析
苏轼此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日游赏的欢乐场景,既有自然风光的清新雅致,又有市井生活的温馨热闹,通过“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等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与独特表达,词中“陇头下漏初芸草,陌上吹箫正卖饧”两句,既描绘了春天的生机盎然,又展现了市井生活的烟火气,使得整首词既有诗意又不失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这首词可能作于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杭州自古以来就是风景秀丽之地,苏轼在此任职期间,多次游览西湖及周边景点,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这首《南歌子·游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绘春日游赏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对市井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苏轼在仕途不顺时,仍能以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去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体现了其豁达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