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讯不嫌泥溅屐,端相每到月侵廊。的解释

生辉1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访隐者不遇

宋·释绍嵩

草长花飞水满天,

衡门深柳路迢迢。

问讯不嫌泥溅屐,

端相每到月侵廊。

云开半壁斜阳入,

风定一池春水长。

回首空山无近远,

野猿声里独凄凉。

作者简介

释绍嵩,南宋时期的一位僧人诗人,生平事迹记载不多,主要以诗歌创作留名,他的诗作多描绘山水田园、隐逸生活,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禅意,反映了宋代僧侣文人追求心灵宁静与超脱的生活态度。

译文

野草疯长,花瓣纷飞,春水漫溢,沿着深柳掩映的小径,我远道而来探访隐士,即便泥泞沾湿了鞋履,我也不在意,只为能向他问安,每次造访,总要等到月色洒满回廊,细细端详这幽静之地,云开雾散,斜阳半入,风平浪静,一池春水悠悠,回望空山,无论远近,只听得野猿声声,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凄凉。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诗人探访隐士不遇的情景,展现了隐逸生活的清幽与孤寂,首联写自然景色,营造氛围;颔联“问讯不嫌泥溅屐,端相每到月侵廊”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的敬仰与执着探访之情;颈联继续描绘环境,云开月现,风平浪静,寓含哲理;尾联以野猿声作结,增添了凄凉之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赏析

此诗以景寓情,情景交融,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颔联“问讯不嫌泥溅屐,端相每到月侵廊”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既表现了诗人对隐士的尊敬与虔诚,又体现了隐逸生活的清幽与超脱,诗人不畏泥泞,月夜探访,展现了其追求心灵纯净与自由的高尚情操,尾联以野猿声收尾,既增添了诗歌的凄凉之美,又深化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理解与感悟。

创作背景

释绍嵩作为一位僧人诗人,其创作多受佛教思想影响,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超脱,此诗可能作于诗人游历山水、探访隐士之时,面对自然美景与隐逸生活,诗人心生感慨,遂有此作,通过描绘探访隐士不遇的情景,诗人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宋代僧侣文人追求心灵自由与超脱的生活态度。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