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夕望月
唐·张九龄
汛扫中庭待明月,攀跻危榭望青山。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云,
桂花馥馥,飘霄汉翠幕有烟。
作者及朝代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朝开元年间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臣,他为人忠诚耿介,文学造诣深厚,有《曲江集》传世,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为奸臣李林甫所谤,罢相,其《感遇诗》以格调刚健、寄托深远为世所称,陈子昂以后,诗风变得更质朴刚健,而张九龄是唐代此风的重要先驱。
译文
我清扫了庭院等待着明月的降临,攀上高高的楼阁远望青山,松树层层排列在山的表面,呈现出一片翠绿的景象;月亮倒映在水中,就像一颗明珠点缀在波心,清冷的露水洗涤着秋天的夜空,银河中没有一丝云彩;桂花香气浓郁,飘散到云霄和翠绿的帷幕之间,仿佛有烟雾缭绕。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秋夜中等待明月升起,并登高望远所见的自然美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月夜的静谧、山水的清幽以及秋夜的凉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汛扫中庭待明月”开篇,点明了诗人等待明月的急切心情。“攀跻危榭望青山”一句,将诗人的视线从庭院扩展到远处的青山,展现了诗人登高望远的豪情,中间两联“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和“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云;桂花馥馥,飘霄汉翠幕有烟”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将月夜的山水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和画意。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九龄在唐朝开元年间所作,当时,他身居高位,但政治环境复杂,他深感朝政中的尔虞我诈和人心难测,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更加向往自然的美景和宁静的生活,这首诗正是他在一个秋夜中,等待明月升起时,登高望远,有感而发所作,通过描绘自然的美景,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寄托了他对朝政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