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村行
宋·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过雁一声寒霭外,短篱数掩夕阳中。”为后人根据诗意化用,非原句,但意境相近,可在赏析中提及)
作者简介
王禹偁(954年-1001年),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北宋初年文学家、史学家,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著有《小畜集》。
译文
马儿穿行在山间小路,路旁的野菊已初露黄色,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悠然地欣赏这山野间的美景,兴致悠长,傍晚秋声万壑起,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斜晖中,棠梨的落叶红得像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白如雪,为何在吟诗之余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原来乡村小桥边的原野树林,很像我的家乡啊!
(注:“过雁一声寒霭外,短篱数掩夕阳中”意境可理解为:远处寒霭中传来过雁的一声鸣叫,夕阳下,短篱笆掩映着几户人家,与原诗意境相融。)
释义
此诗是作者即景抒情小诗中的代表作,开头两句,交代了时、地、人、事,时令是秋季,这是以“菊初黄”间接交待的;地点是山间小路,这是以“山径”直接点明的;人物是作者本人,这是从诗的结句中的“吾”字而得出的结论;事情是作者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这是从诗行里透露出来的消息,这两句重在突出作者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
赏析
颔联耳闻“有声”与目睹“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富有情趣,诗人迷恋山间那份宁静,然而暮色已悄然降临,还是且行且回,第三联写山乡的红叶与荞麦花:经霜的棠梨叶随风飘落,红艳似火,在山野间分外耀眼;成片的荞麦花开如雪,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胭脂”与“白雪”对举,令红的更艳,白的更纯,给读者带来极唯美的视觉感受。
尾联写诗人乘兴而游,胜景触目,吟咏成诗,可是吟完诗句,一丝怅惘涌上心头,诗人看见了:前面的小桥流水、原野平林,很是眼熟,似乎重归故里,那份近乡情切的感觉也许仅在刹那间一闪,便恍然回转过来,此地并非诗人的故乡,诗人心中的那份恼意自不待言说,这次村行的情绪也由悠然转入怅然。
虽然“过雁一声寒霭外,短篱数掩夕阳中”并非原句,但此意境与诗中“数峰无语立斜阳”、“村桥原树似吾乡”等句相映成趣,共同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乡村暮色图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创作背景
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王禹偁从开封贬居商州,任团练副使,在商州,他的生活颇为窘迫,无俸可支,家计艰难,有时竟“断炊不举火”,靠采野菜充饥,在这样的处境下,他写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在商州过了两年,他又移居到商州西北部的山谷——商於县(今陕西商洛市商州区西北)。《村行》即作于此次移居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