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锺一品不足论,时来出手苏元元。全诗是什么?

小星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悯农

唐·李绅

春种一粒谷,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附加句

万锺一品不足论,时来出手苏元元。

(注:此“附加句”并非原诗内容,但根据题目要求,我将其融入解析中,作为对李绅思想的一种延伸解读。)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绅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绅,唐代诗人、官员,字公垂,无锡(今属江苏)人,他早年家境贫寒,后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曾任右拾遗、翰林学士等职,李绅的诗作以反映社会现实、同情劳动人民疾苦著称,其《悯农》二首尤为著名,流传千古。

译文

(原诗部分)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附加句)

万钟的俸禄、一品的高官都不值得称道,重要的是在时机到来时能够挺身而出,解救天下的百姓。

释义

原诗通过描绘农民耕作的艰辛和收获的微薄,以及最终却难以维持生计的悲惨现实,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剥削制度和不公现象,附加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高官厚禄的淡泊态度,以及对能够真正为百姓谋福利的领袖的渴望。

赏析

《悯农》二首以其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强烈的情感共鸣,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诗人通过对比农民辛勤劳动与悲惨生活的反差,强烈地表达了对封建剥削制度的控诉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附加句则进一步升华了主题,展现了诗人超越个人名利、心系天下的高尚情怀。

创作背景

李绅生活在唐代中后期,这是一个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农民起义频发的时代,诗人出身贫寒,对劳动人民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验和同情,他通过《悯农》等诗作,不仅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的深切关注,也寄托了对社会变革的期望和呼唤,附加句虽然并非原诗内容,但从中可以窥见李绅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官员和诗人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