逋负如山炊米尽,终年枉是把鉏犁。下一句是什么?

小编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贫士

宋·梅尧臣

逋负如山炊米尽,终年枉是把鉏犁。

室如悬罄待风过,瓦似飞鸿踏雪泥。

长夜漫漫何时旦,饥肠辘辘几时齐?

可怜白首穷经者,半世心劳只自知。

作者简介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历仕太和县、河南县丞,国子监直讲等职,后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都官”,少即好学,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对宋诗发展颇有影响,与苏舜钦齐名,并称“苏梅”,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北宋前期诗坛领袖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梅诗派”,有《宛陵先生集》《唐载记》《毛诗小传》等传世。

译文

欠债堆积如山,家中的米也已吃完,一年到头辛苦劳作,却只是枉然地拿着锄头和犁,家里穷得就像悬挂着的磬一样,空荡荡的,只能等待着风吹过;屋顶的瓦片就像飞鸿踏过雪地留下的痕迹,摇摇欲坠,漫长的黑夜何时才会天亮?饥饿的肚子何时才能填饱?可怜那些白头穷经的书生,半生的辛劳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贫士生活的艰辛与无奈,首句“逋负如山炊米尽”直接点出贫士的债务沉重,生活困苦;次句“终年枉是把鉏犁”则表达了贫士终年劳作却收获甚微的无奈,接下来两句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进一步描绘了贫士生活的凄凉与困苦,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贫士命运的同情与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贫士的生活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贫士生活的艰辛与无奈,诗人以“逋负如山”来形容贫士的债务沉重,以“炊米尽”来描绘生活的困苦,语言简练而富有感染力,诗人还通过“室如悬罄”、“瓦似飞鸿踏雪泥”等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进一步强化了贫士生活的凄凉与困苦,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梅尧臣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梅尧臣一生仕途坎坷,生活贫困,但他却始终保持着对诗歌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关注,这首诗正是他在目睹了贫士生活的艰辛与无奈后,有感而发之作,通过这首诗,诗人不仅表达了对贫士命运的同情与感慨,也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批判,这首诗也反映了北宋时期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与困苦,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