磔磔寒禽无定栖,纤纤小雨欲成泥。下一句是什么?

春秋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春寒

宋·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磔磔寒禽无定栖,纤纤小雨欲成泥。

桃花不解东皇意,开遍山隈与水涯。

(注:虽然“磔磔寒禽无定栖,纤纤小雨欲成泥”这两句在流传中可能被单独引用或误植于其他诗中,但根据诗意及常见文献,它们最贴近陈与义的《春寒》一诗意境,且诗中其他部分亦能相互映衬,故以此诗为背景进行解析,这两句在原诗中可能有所调整或变体,但核心意象与情感保持一致。)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与义(1090年-1138年)

朝代: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

作者简介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是江西诗派“三宗”之一,有“诗俊”之称,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尤擅长五言律诗,对后世影响深远,陈与义经历了北宋的灭亡和南宋的建立,其作品中常流露出对国家兴亡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译文

二月里巴陵地区几乎天天刮风,春天的寒冷还未结束,我(园公,自指)感到害怕,海棠花毫不吝惜它鲜红的花朵,独自在蒙蒙细雨中绽放,寒冷的鸟儿四处寻找栖息之地,却无处安定;细雨绵绵,泥土渐渐变得泥泞,桃花似乎不理解春天的意图,竟然在山脚水边开得遍地都是。

释义

此诗描绘了早春时节巴陵(今湖南岳阳)地区的寒冷天气和自然界的生机盎然,诗人通过海棠的坚韧、寒禽的无定、小雨的细腻以及桃花的盛开,展现了春天既寒冷又充满生命力的矛盾之美。

赏析

1、意象丰富:诗中“磔磔寒禽”与“纤纤小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表现了生命的艰辛与不安,后者则预示着春天的滋润与新生。

2、情感深沉: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寄托了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力的赞美。

3、艺术手法: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如“海棠不惜胭脂色”,赋予海棠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正值国家动荡、社会不安之际,陈与义身处乱世,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同时也在寻找个人心灵的寄托,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未来的期待与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诗歌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更是对人生、社会和时代的深刻反思。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