遨乐无时冠巴蜀,语音渐正带咸秦。下一句是什么?

小编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其六》

唐·李白

剑阁重关蜀北门,上皇归马若云屯。

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日月照乾坤。

楼台彩结倚晴空,钟鼓喧阗上碧穹。

行在佛图澄映汉,圣朝万岁乐无穷。

渭水银河清彻骨,华山玉井暖如春。

遨乐无时冠巴蜀,语音渐正带咸秦。

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

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

日色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注:以上列出了《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的部分内容,其中第六句“遨乐无时冠巴蜀,语音渐正带咸秦”为题目所要求的关键句,但为保持原诗完整性,故列出整组诗的部分内容,并重点解析第六句所在的意境。)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歌想象丰富,语言奔放,风格豪放飘逸,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白一生游历四方,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其诗作多反映了他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感悟。

译文

在巴蜀之地,欢乐的时光无时无刻不在,其盛况冠绝一时,人们的语音也逐渐变得纯正,带有了咸秦(指关中地区,即今陕西一带)的口音。

释义

“遨乐无时冠巴蜀”描绘了巴蜀地区人们在某个时期(可能是指唐玄宗避难四川时)的欢乐景象,这种欢乐是无时无刻不在的,且其盛况在巴蜀地区是首屈一指的。“语音渐正带咸秦”则反映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语音逐渐变得纯正,带有了关中地区的口音,这可能与当时唐玄宗避难四川,大量关中人士随之迁徙至此有关。

赏析

这句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巴蜀地区的欢乐景象和人们语音的变化,通过“遨乐无时”的描绘,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巴蜀地区的繁荣和人们的欢乐心情;而“语音渐正带咸秦”则巧妙地反映了人口迁徙和文化交融的历史背景,这句诗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还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创作背景

这组诗《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是李白在唐玄宗避难四川期间所作,当时,唐玄宗因安史之乱而被迫逃离长安,前往四川避难,李白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创作了这组诗来歌颂唐玄宗的功绩和四川的繁荣景象。“遨乐无时冠巴蜀,语音渐正带咸秦”这句诗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它反映了当时四川地区的繁荣景象和人口迁徙带来的文化交融。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