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事愈怀忧国切,苦心始觉著书难。出自哪首诗?

小编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忧国著书

朝代:清代

作者:黄遵宪

更事愈怀忧国切,苦心始觉著书难。

千秋史笔诛奸佞,万古词锋扫谤讪。

不信文章能掷地,只愁风雨近阑干。

灯前洒泪谁人见,肠断天涯一破冠。

作者简介

黄遵宪(1848年-1905年),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梅州人,晚清著名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早年曾参加维新运动,后出使日本、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致力于外交事务,黄遵宪的诗作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国古典诗歌与西方文学元素,被誉为“诗界革命”的领袖之一,他的诗作多抒发爱国情怀,反映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经历的事情越多,对国家的忧虑就越深切;开始体会到著书立说的艰难,千秋万代的史笔用来诛伐奸佞之人,万古流传的词锋用来扫除诽谤和讥讽,不相信文章能够掷地有声、震撼人心,只担心风雨飘摇中栏杆将倾,灯前洒下的泪水又有谁能看见,我独自在天涯断肠,头戴破帽,心怀国事。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深切忧虑和著书立说的艰难,诗人通过“更事愈怀忧国切”表达了自己经历越多,对国家的忧虑就越深;而“苦心始觉著书难”则揭示了著书立说的不易,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用“千秋史笔”和“万古词锋”来赞美史家和文人的正义与力量,但同时又流露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无奈,最后两句“灯前洒泪谁人见,肠断天涯一破冠”则表达了诗人孤独无助、心怀国事的悲凉情感。

赏析

这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比和象征等手法,将个人的忧国情怀与著书立说的艰难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诗中既有对奸佞之人的愤慨,又有对诽谤和讥讽的扫除,展现了诗人正义凛然、不畏强权的品格,诗人也通过“灯前洒泪”等细节描写,表达了自己孤独无助、心怀国事的悲凉情感,整首诗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清时期,当时国家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黄遵宪作为一位有识之士,深感国家危亡之际,自己应该有所作为,现实社会的黑暗和腐败让他深感无奈和失望,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忧虑和对著书立说的艰难感受,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在动荡社会中的困境和心声。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