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咏雁
唐·杜牧
万里衔芦别故乡,雪飞雨落走茫茫。
朝行打岸涛头恶,夜宿垂天斗柄斜。
暝迥汀洲芦叶响,秋高云日雁行斜。
归来灞陵人不见,寒食梨花时节斜。
作者及朝代
杜牧,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他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风格俊爽清丽。
作者简介
杜牧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杜佑曾任宰相,父亲杜从郁也曾任官,杜牧自幼聪颖好学,文思敏捷,早年曾游历江南,对民生疾苦有深刻体会,他的诗歌在晚唐时期独树一帜,既有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也有对现实的敏锐观察,同时不乏对个人情感的细腻抒发。
译文
万里迢迢衔着芦苇离开故乡,雪飞雨落中在茫茫大地上奔波,早晨飞行时遭遇恶浪拍岸,夜晚栖息时天空斗柄已斜,暮色中汀洲上的芦叶沙沙作响,秋高气爽时雁群排成斜行,归来时灞陵已无人相识,正值寒食梨花盛开的时节。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大雁迁徙的艰辛历程,表达了诗人对大雁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漂泊的感慨,诗中“朝行打岸涛头恶,夜宿垂天斗柄斜”两句,生动地刻画了大雁在迁徙过程中的艰难与孤独。
赏析
这首诗以大雁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大雁迁徙的壮丽图景,首联“万里衔芦别故乡”直接点题,写出了大雁离开故乡的决绝与不舍,颔联“朝行打岸涛头恶,夜宿垂天斗柄斜”则通过描绘大雁在迁徙过程中的艰辛与孤独,进一步突出了大雁的坚韧不拔,颈联“暝迥汀洲芦叶响,秋高云日雁行斜”以景衬情,通过描绘暮色中的汀洲和秋高气爽时的雁群,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尾联“归来灞陵人不见,寒食梨花时节斜”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漂泊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杜牧游历江南期间,当时他可能对大雁迁徙的壮丽景象深有感触,于是写下了这首《咏雁》,通过描绘大雁的迁徙历程,杜牧不仅表达了对大雁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也寄托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漂泊的感慨,这首诗也反映了杜牧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洞察和敏锐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