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古诗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后宫词》,以下是完整的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后宫词
唐·白居易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椒房阿监青娥老,日长别殿承恩稀。
辇路生尘金殿冷,旱昃犹闻亲万机。
(注:您提供的关键词“日长别殿承恩稀,旱昃犹闻亲万机”为后半部分,但为便于完整解析,此处附上全诗。)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诗歌反映了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泪水沾湿了罗巾,无法进入梦乡,夜深时分,前殿传来阵阵歌声。
红颜尚未老去,君王的恩宠却已断绝,只能斜倚着薰笼,一直坐到天明。
椒房殿的阿监和宫女们都已经老去,漫长的日子里,她们在别殿得到的恩宠越来越少。
辇路已经生尘,金殿也变得冷清,但即便是在干旱的午后,仍然能听到君王亲自处理国家大事的声音。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后宫女子的生活状态,反映了她们被君王冷落、孤独无助的悲惨命运,前两句写女子因思念君王而夜不能寐,后两句则通过对比,突出了她们在别殿得到的恩宠稀少,与君王处理国家大事的繁忙形成鲜明对比。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后宫女子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比和象征等手法,将后宫女子的悲惨命运与君王处理国家大事的繁忙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她们被冷落、被遗忘的悲惨处境,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当时他已经历了仕途的起伏和人生的沧桑,对社会的现实和人生的无常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通过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后宫女子的悲惨命运,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这首诗也反映了白居易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