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蚕妇念蚕饥,陌上匆匆负笼归。出自哪首诗?

小星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蚕妇

唐·杜荀鹤

粉色全无饥色加,

岂知人世有荣华。

年年道我蚕辛苦,

底事浑身着苎麻。

:虽然您提供的关键词“采桑蚕妇念蚕饥,陌上匆匆负笼归”并未直接出自杜荀鹤的这首《蚕妇》全诗,但根据意境和主题,可以认为它们是对该诗内容的提炼或衍生,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基于《蚕妇》进行解析,并尝试将关键词融入分析之中,以展现相似的情感与画面。

作者简介

杜荀鹤(约846—904),晚唐诗人,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他出身寒微,早年曾隐居九华山,后出游各地,曾数次应举不第,晚年才得中进士,杜荀鹤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同情人民疾苦,语言质朴自然,风格清新明快,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根据《蚕妇》原诗及关键词意境)

蚕妇面色饥黄,全无粉饰,哪里知道人间还有繁华富贵?

她年年辛劳养蚕,心中挂念着蚕儿是否饥饿,

于是匆匆在田间小路上行走,背着装满桑叶的笼子归家。

人们总说养蚕辛苦,可为何她自身却只能穿着粗布的苎麻衣裳?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蚕妇的艰辛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与不公,蚕妇辛勤养蚕,却只能穿着粗布衣裳,生活贫困,与富贵人家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赏析

杜荀鹤的《蚕妇》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刻画了一个勤劳而贫困的蚕妇形象,诗中“粉色全无饥色加”一句,直接描绘了蚕妇因劳作而面色饥黄,与“人世有荣华”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了社会的不平等,而“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则进一步揭示了蚕妇的辛劳与所得的不成正比,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象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将关键词“采桑蚕妇念蚕饥,陌上匆匆负笼归”融入赏析中,可以想象蚕妇在田间忙碌采桑,心中时刻挂念着蚕儿的饥饿,于是匆匆行走在陌上,背着沉重的桑叶笼子归家,这一画面生动地展现了蚕妇的勤劳与艰辛,与诗中描绘的蚕妇形象相得益彰。

创作背景

杜荀鹤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的时代,诗人出身贫寒,对底层人民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会和同情,他通过创作《蚕妇》等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这首诗不仅是对蚕妇个人命运的描绘,更是对整个社会底层人民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