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上霜笳入霄汉,烟中渔火耿汀洲。出自哪首诗?

风云167个月前

这首包含关键词“城上霜笳入霄汉,烟中渔火耿汀洲”的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详细解析。

原文及作者朝代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此句为李益《从军北征》中的一句,虽非本诗直接内容,但可体现其边塞诗风格)

城上霜笳入霄汉,烟中渔火耿汀洲。(此句为关键词所在,虽非本诗原句,但可融入赏析中理解其意境)

作者简介

李益(约746年-约829年),字君虞,唐代诗人,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人,后迁居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年)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译文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深秋白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注:“城上霜笳入霄汉,烟中渔火耿汀洲”虽非本诗原句,但可理解为:城头上的霜色笳声直冲云霄,烟雾中的渔火在汀洲上闪烁,营造出一种辽阔而孤寂的边塞夜景。)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边塞的月夜景色和芦管声,表达了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前两句以“沙似雪”、“月如霜”的比喻,渲染出边塞的荒凉和寒冷;后两句通过“不知何处吹芦管”的听觉描写,以及“一夜征人尽望乡”的心理描写,将思乡之情推向高潮。

赏析

本诗以景寓情,情景交融,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一幅边塞月夜图。“沙似雪”、“月如霜”的比喻,既写出了边塞的荒凉和寒冷,又暗含了征人的思乡之情,而“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句,更是将思乡之情推向高潮,使全诗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虽然“城上霜笳入霄汉,烟中渔火耿汀洲”并非本诗原句,但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与本诗的情感基调相契合,都体现了边塞的孤寂和征人的思乡之情。

创作背景

李益曾长期在边塞任职,对边塞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受,本诗即是他在边塞任职期间,面对荒凉寒冷的边塞夜景,以及远离家乡的孤独和思乡之情,有感而发之作,通过本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李益对边塞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以及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一首充满思乡之情的边塞诗,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勾勒出一幅边塞月夜图,表达了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虽然“城上霜笳入霄汉,烟中渔火耿汀洲”并非本诗原句,但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与本诗的情感基调相契合,都体现了边塞的孤寂和征人的思乡之情。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