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断灯残闻雁声,揽衣起坐待天明。的解释

风云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孤雁

唐·杜牧

梦断灯残闻雁声,揽衣起坐待天明。

孤雁不归何处去,长天无迹可寻行。

秋风瑟瑟寒林晚,月色凄凄冷露清。

遥想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亭。

(注:“梦断灯残闻雁声,揽衣起坐待天明”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杜牧现存的任何一首完整诗作,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我根据古典诗词的风格和杜牧的创作特点,虚构了这样一首诗,并围绕这两句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多咏史抒怀,风格俊爽峭健,后人称之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他的诗作在晚唐成就颇高,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梦中惊醒,灯火已残,耳边传来阵阵雁鸣,我披衣而起,独自坐着等待天明,那只孤雁为何不归?它究竟去了何方?长空万里,却找不到它飞行的踪迹,秋风在寒林中瑟瑟作响,月色凄清,冷露凝霜,遥想故乡的今夜,月光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江边的亭子里相互思念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秋夜中因孤雁之声而醒来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对孤独境遇的感慨,诗中“梦断灯残”描绘了夜晚的寂静与孤独,“闻雁声”则触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接下来的诗句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凄凉氛围,并通过“遥想故园今夜月”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怀念。

赏析

这首诗以孤雁为引子,巧妙地将个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融为一体,首联“梦断灯残闻雁声,揽衣起坐待天明”直接点题,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孤寂的氛围,颔联和颈联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孤独感,尾联则通过想象故乡的月夜和人们的思念,将个人的情感升华到更广阔的层面,使整首诗充满了深情厚意。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虚构的,但我们可以根据杜牧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来推测其可能的创作背景,杜牧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至偏远地区,这使他有机会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同时也加深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可能会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孤独、思乡和对未来的憧憬,这首诗正是以孤雁为象征,寄托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对生活的无限感慨。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