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朝把笏著乌鞞,不似归来买短蓑。的意思及出处

春秋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居

唐·杜荀鹤

趁朝把笏著乌鞞,不似归来买短蓑。

紫陌夜归烟月苦,渭桥春度柳风多。

闲居日日得相过,长见芝兰出薜萝。

山近更宜秋晚看,雨余犹有夕阳多。

作者简介

杜荀鹤(约846—904),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晚唐诗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出身寒微,早年曾数次应举不第,后曾入淮南节度使幕府,晚年隐居九华山,杜荀鹤的诗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会黑暗,风格质朴自然,清新流畅,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著有《唐风集》。

译文

清晨上朝手持笏板身着官服,却不如归来后买一件短蓑衣来得自在,在京城繁华的街道上夜晚归来,月光下的烟雾让人愁苦,春天经过渭桥时,柳枝随风摇曳,春意盎然,闲居的日子里,我们日日可以相见,常常见到芝兰从薜萝中生长出来,山近处更适合在秋晚时分观赏,雨后初晴,夕阳的余晖依然很多。

释义

首联“趁朝把笏著乌鞞,不似归来买短蓑”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颔联“紫陌夜归烟月苦,渭桥春度柳风多”描绘了京城生活的繁华与愁苦,以及春天自然景色的美好,颈联“闲居日日得相过,长见芝兰出薜萝”写闲居生活的宁静与高雅,与官场形成鲜明对比,尾联“山近更宜秋晚看,雨余犹有夕阳多”则进一步渲染了归隐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归隐生活的满足。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手法,将官场生活的繁琐与归隐生活的自在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诗人以“趁朝把笏著乌鞞”的官场形象开篇,随即以“不似归来买短蓑”的归隐生活作为对比,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对京城生活、春天景色以及闲居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对宁静生活的热爱,尾联“山近更宜秋晚看,雨余犹有夕阳多”则以景结情,将诗人的归隐情怀推向高潮,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满足和对自然的无限热爱。

创作背景

杜荀鹤一生仕途不顺,多次应举不第,晚年隐居九华山,这首诗可能是在他隐居期间所作,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通过描绘京城生活的繁华与愁苦、春天景色的美好以及闲居生活的宁静与高雅,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归隐生活的满足,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晚唐时期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