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野趣
唐·李群玉
蛮童取火炷香碗,不读南华谁与归。
竹影拂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
闲来石上观流水,兴至花间听鸟啼。
世事悠悠何足问,此身闲得似云飞。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历史上李群玉确有其人,但此诗并非出自其真实作品集。)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群玉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群玉,唐代著名诗人,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县)人,他自幼聪颖好学,工于诗文,尤其擅长五言律诗,李群玉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深受后世文人墨客的喜爱,他的作品在唐代诗坛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蛮童点燃香碗中的香火,如果不研读《南华经》(即《庄子》),谁又能与我心灵相通呢?竹影轻轻拂过石阶,尘埃却纹丝不动;月光穿透潭底,水面却未留下任何痕迹,闲暇时,我常在石上观赏流水潺潺;兴致来时,便在花间聆听鸟鸣声声,世间的纷纷扰扰又何必去多问呢?我这闲散之身,就如同天空中自由飘荡的云朵一般。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向往,首句“蛮童取火炷香碗”以日常琐事开篇,引出诗人对精神追求的思考;次句“不读南华谁与归”则直接点明了诗人对《南华经》的推崇,以及寻求精神共鸣的渴望,后四句则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诗人的闲适生活,进一步烘托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
赏析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诗人的内心世界巧妙地融为一体,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不仅展现了田园风光的美丽,更借此表达了自己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如“竹影拂阶尘不动”与“月穿潭底水无痕”,通过动静结合,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虚构之作,但我们可以假设它是在唐代某个时期,李群玉在隐居生活中创作的,在那个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往往难以找到心灵的归宿,李群玉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他通过描绘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墨客普遍存在的归隐思想和对精神世界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