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苧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
雪鬓巳成新梦境,缁尘空化旧征衣。
作者及朝代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作者简介
辛弃疾生于金朝,早年参与耿京起义,并亲自南下归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曾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创制飞虎军以加强沿江防御,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译文
穿着白色苎麻做的新衣服,在微凉的天气里端坐在考场中,他们奋笔疾书,就像春蚕嚼食桑叶般沙沙作响,不久,他们就要参加科举考试,仿佛看到禹门三级浪里跳跃的鲤鱼,瞬间化作龙,而月亮宫殿的桂花,也好像已经飘香,他们像鲲鹏从北海展翅翱游到南海,又像凤凰朝向太阳飞,明年的此时,他们将带着自己的书剑踏上茫茫征途,而我,头发已经白了,就像新添了白发的梦境,尘世间的污浊只能把我的征衣染黑,却难以改变我的志向。
释义
这首词上阕点明时令和环境。“白苧”是入夏所穿,“嫩凉”是初夏气候,为全词定下抒情的基调,第二句写考场情况,以春蚕食叶喻考场内考生紧张肃穆的答题情景,三、四两句,正面写廓之参加科举考试。“禹门”又称龙门,相传为夏禹开凿,以通黄河,其地多石,水险流急,鱼经此门而化为龙,故有此喻。“桃花浪”指黄河三月桃花汛时的波涛,这里借指殿试,两句意思是说,参加殿试之后,廓之将像鲤鱼跃过龙门一样,飞黄腾达,下阕则是对廓之的鼓励与期望。“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用比喻的手法实写廓之携书剑登程的情景,实中有虚,以虚喻实,喻体“鹏北海,凤朝阳”意境豪迈雄壮,充满对廓之的鼓励;“路茫茫”三字,又点出阔别的怅惘。“雪鬓巳成新梦境,缁尘空化旧征衣”两句,作者感叹自己年华已逝而功业无成,而友人正当青春年少风华正茂,表达了对友人的羡慕、期许与自我勉励之情。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送别友人廓之参加秋试而作,全词用典贴切,语意明晓,表达了作者对廓之的美好祝愿以及自我勉励之情,上阕点明时令和环境,描绘出廓之参加科举考试的情景,以春蚕食叶喻考场内考生紧张肃穆的答题情景,形象生动,下阕则是对廓之的鼓励与期望,用比喻的手法实写廓之携书剑登程的情景,意境豪迈雄壮,充满对廓之的鼓励,结尾两句,作者感叹自己年华已逝而功业无成,而友人正当青春年少风华正茂,表达了对友人的羡慕、期许与自我勉励之情,整首词情感真挚,语言流畅,既有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又有对自我人生的深刻反思,是一首优秀的送别词。
创作背景
这首词大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左右,当时辛弃疾在江西上饶隐居,他的好友廓之即将参加科举考试,辛弃疾便写下这首词为他送别,在词中,辛弃疾不仅表达了对廓之的祝愿和期望,还借送别之际抒发了自己年华已逝而功业无成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