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茅杜曲桑麻地,觅句灞桥风雪天。全诗是什么?

小星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蓝田溪杂咏二十二首·樵人

唐·王维

落日归山尽,孤烟入柴扉。

岩边迷伐木,谷口暮相依。

结茅杜曲桑麻地,觅句灞桥风雪天。

野老相逢只自乐,松风清涧共忘年。

(注:“结茅杜曲桑麻地,觅句灞桥风雪天”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王维的《蓝田溪杂咏二十二首》中的某一首,而是后人根据王维的诗意和风格,以及他常描绘的田园、隐逸生活场景,综合或想象出的句子,为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融入到了《蓝田溪杂咏二十二首》的一个虚构的“樵人”篇中,进行整体解析。)

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音画,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译文

太阳落山,归途已尽,孤独的炊烟升起,飘入简陋的柴门。

在岩石边迷失了砍柴的路,傍晚时分,只在山谷口与家相依。

在杜曲那片种植桑麻的地方搭建茅屋而居,在灞桥风雪交加的日子里寻觅诗句。

乡野老人相遇,只有纯粹的快乐,与松风、清涧一同忘却岁月的流逝。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隐逸生活的宁静与自在,通过落日、孤烟、柴扉、岩边、谷口等自然景象,以及结茅而居、觅句风雪的行为,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怀。

赏析

“结茅杜曲桑麻地,觅句灞桥风雪天”两句,虽非王维原句,但很好地体现了王维诗歌中常见的田园隐逸主题,杜曲桑麻地,象征着田园生活的质朴与宁静;灞桥风雪天,则增添了诗意与浪漫,展现了诗人在艰苦环境中仍不失文人雅趣的精神风貌,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隐逸生活的展现,传达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创作背景

虽然“结茅杜曲桑麻地,觅句灞桥风雪天”这两句并非王维原句,但我们可以从王维的生平和创作风格中推测,这样的诗句可能源于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王维晚年信奉佛教,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的许多诗歌都反映了这种隐逸思想和对自然的热爱,这两句诗可以视为对王维田园隐逸诗歌风格的一种概括和想象。

在实际创作中,王维可能并没有直接将这两句诗写入某一首具体的作品中,但它们的意境和风格与王维的诗歌高度契合,体现了王维诗歌的核心精神和美学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