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城朝雨不须歌,烂醉江头舞短蓑。的释义

风云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渭城曲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情(注:此句“烂醉江头舞短蓑”并非直接出自王维的《渭城曲》,而是根据诗意虚构的续写,用以构建解析框架,故以下分析将结合《渭城曲》及虚构情境进行)

渭城朝雨不须歌,烂醉江头舞短蓑。

离愁别绪随风去,明月天涯共此波。

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太乐丞,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音画,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因笃诚奉佛,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存诗约400首,北宋苏轼评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译文

(结合《渭城曲》及虚构的“别情”部分)

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轻尘,客舍周围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而在这离别的时刻,无需高歌,我愿在江边烂醉如泥,身披短蓑起舞,让离愁别绪随风而去,只愿明月之下,天涯各处的我们都能共享这同一轮波光。

释义

《渭城曲》原名《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送朋友元二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此诗前两句写渭城驿馆风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后二句转入伤别,却不着伤字,只用举杯劝酒来表达内心强烈深沉的惜别之情,而虚构的“别情”部分,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离别之际的放浪形骸与内心的豁达,以及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

赏析

《渭城曲》以洗尽雕饰、明朗自然语言抒发别情,写得情景交融,韵味深长,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依依惜别的情怀,尤其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更是以极其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极其深厚的情感,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而虚构的“别情”部分,则通过“不须歌”、“烂醉江头舞短蓑”等形象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面对离别时的另一种情感释放方式,既是对传统送别诗的突破,也是对诗人内心复杂情感的深刻挖掘。

创作背景

《渭城曲》是王维在送朋友元二出使安西(今新疆库车县境)时所作,元二奉命出使安西都护府,王维到渭城为之饯行,写下这首诗,在唐代,由于西域方面多由安西都护府统管,亲属朋友前往西北边疆,一般都在渭城送别、折柳相赠,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异,诗人好友即将远赴阳关之外,自然激起了诗人深深的离愁别绪,而虚构的“别情”部分,则是在此基础上,对诗人内心情感的进一步想象与拓展,旨在展现诗人面对离别时的复杂心境与豁达情怀。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