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杂诗
朝代:宋代
作者:释绍嵩
摄衣丈室参耆宿,曳杖长廊唤弟兄。
共话前朝如梦影,闲看落日似人情。
松风阵阵来清韵,竹露涓涓滴静声。
此去蓬山路不远,何须更问世间名。
作者简介
释绍嵩,宋代僧人、诗人,生卒年不详,他生活在南宋时期,以诗文闻名于世,尤其擅长描绘山林隐逸生活和禅宗意境,其作品多反映僧侣生活的宁静淡泊,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释绍嵩的诗风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深受后世文人墨客的喜爱。
译文
我整理好衣裳,走进丈室拜见德高望重的老僧,拄着拐杖在长廊上呼唤着我的兄弟们,我们一起谈论着前朝往事,如同梦幻一般,又悠闲地看着落日,仿佛它也在诉说着人间的情感,阵阵松风传来清脆的声音,竹子上滴落的露水发出涓涓的静谧声响,从这里前往蓬莱仙境的路并不遥远,我们又何必再去追问世间的名利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山居生活的宁静与和谐,首联“摄衣丈室参耆宿,曳杖长廊唤弟兄”表现了诗人对佛教前辈的尊敬和对兄弟情谊的珍视,颔联“共话前朝如梦影,闲看落日似人情”则通过谈论往事和观赏落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淡然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颈联“松风阵阵来清韵,竹露涓涓滴静声”以自然景象烘托出山居环境的清幽与宁静,尾联“此去蓬山路不远,何须更问世间名”则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
赏析
这首诗以山居生活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诗中既有对佛教前辈的敬仰之情,又有对兄弟情谊的珍视;既有对历史的淡然回顾,又有对人生的深刻感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如松风、竹露等,进一步烘托出山居环境的清幽与宁静,使整首诗充满了禅意和诗意,尾联的“此去蓬山路不远,何须更问世间名”更是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崇高境界。
创作背景
释绍嵩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时代,诗人却选择了隐居山林、远离尘嚣的生活方式,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自己的山居生活,表达了对宁静与和谐的向往以及对世俗名利的淡泊,这种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怀,也反映了当时一部分士人对于社会现实的逃避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