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鹧鸪天·西都作
宋·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
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
平生万事付天公,白首山林不厌穷。
作者及朝代
作者:朱敦儒(1081年-1159年),字希真,号岩壑,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河南(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宋代词人。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朱敦儒早年以清高自许,不愿出仕,靖康之变后,南渡避难,晚年依附秦桧,为时论所讥,他的词作语言流畅自然,风格飘逸洒脱,多抒发个人的闲适生活和隐逸情怀,同时也反映了战乱时期的社会现实和个人遭遇。
译文
我本是天上掌管山水的郎官,上天赋予了我疏狂的性格,我曾批过支配风雨的手令,也多次上奏留住彩云,借走月亮。
我写下成千上万首诗,饮过成千上万杯酒,何曾正眼看过那些权贵王侯?我一生万事都听从老天爷的安排,即使到了年迈头发花白,依然在山林中怡然自得,不厌倦这种清贫的生活。
释义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他自比为天上的山水郎,拥有支配风雨、留住云月的权力,但实际上这只是他内心对自由、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他不在乎权贵,不羡慕侯王的荣华富贵,而是选择了一种与自然为伴、与诗酒为友的生活方式,即使到了老年,也依然乐此不疲。
赏析
这首词以清新脱俗的语言,展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词中“我是清都山水郎”一句,既点明了作者的身份,又暗示了他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向往,而“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两句,则通过夸张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了作者内心的自由与不羁。
下片“诗万首,酒千觞”两句,既是对作者才华横溢的赞美,也是对他生活方式的真实写照,而“几曾着眼看侯王”一句,则表达了作者对权贵的不屑和蔑视,最后两句“平生万事付天公,白首山林不厌穷”,则进一步强调了作者顺应天命、安贫乐道的处世哲学。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朱敦儒南渡避难之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作者身处乱世之中,深感人生无常,于是选择了隐居山林、远离尘嚣的生活方式,这首词正是他这种生活态度的真实写照,表达了他对自由、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权贵、名利的淡泊,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对文人墨客的影响和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