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观物
宋·邵雍
飞腾岂少摩云鹘,蹙缩方同作茧蚕。
物性人情由至理,天开地辟本无私。
作者及朝代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道士、诗人,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邵雍自幼聪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游历四方,后隐居洛阳,与司马光、吕公著等人交好,他创立了“先天学”,并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
作者简介
邵雍一生不仕,以讲学、著书为业,其学术思想融合了儒、道、释三家,提出了“以物观物”的哲学观点,认为万物皆有其理,人应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他的诗作清新自然,富含哲理,深受后人喜爱。
译文
飞腾的鹘鸟岂会缺少摩云之志,蜷缩的蚕儿才如同作茧自缚,万物的本性和人的情感都遵循着至高的道理,天地的开辟与运行本就是无私无偏的。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飞腾的鹘鸟和蹙缩的蚕儿,表达了作者对物性和人情的深刻理解,鹘鸟象征着高远和志向,蚕儿则象征着束缚和局限,作者认为,万物和人都有其内在的本性和情感,这些本性和情感都遵循着宇宙间至高无上的道理,而天地的开辟与运行,则是无私无偏的,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改变。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宇宙万物和人性情感的深刻洞察,通过对比鹘鸟和蚕儿的形象,作者巧妙地揭示了物性和人情的差异与共性,强调了万物皆有理、天地无私的道理,这首诗也体现了邵雍“以物观物”的哲学思想,即通过观察万物来领悟宇宙的真理和人生的智慧。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邵雍隐居洛阳期间,在隐居生活中,邵雍深入观察自然和社会现象,思考宇宙和人生的奥秘,他通过对鹘鸟和蚕儿的对比,以及对物性和人情的深刻洞察,创作出了这首富含哲理的诗篇,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他对宇宙万物的理解,也反映了他对人生智慧的追求和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