鲥鱼出後莺花闹,梅子熟时风雨频。全诗是什么?

生辉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浣溪沙·初夏

宋·苏轼

枣花落尽槿花稀,秾艳青春已可悲。

鲥鱼出後莺花闹,梅子熟时风雨频。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

吴人留客不归家,半为西湖烟柳遮。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书取诸家之长,备精诸体,自成一家;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译文

枣花落尽,槿花也变得稀疏,浓艳的青春时光已经令人可悲,鲥鱼上市之后,黄莺与鲜花都热闹起来,梅子成熟的时候,风雨却频繁起来,蜀地的客人来到江南,总是怀念吴地的山川之美,吴地的人挽留客人不让他回家,一半原因是留恋西湖的烟柳美景。

释义

这首词描绘了初夏时节的景象,以及词人对江南美景的留恋,上片通过枣花、槿花、鲥鱼、莺花、梅子、风雨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初夏的生机与变化;下片则通过蜀客与吴人的互动,表达了词人对江南风物的深情厚谊。

赏析

这首词以初夏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上片“枣花落尽槿花稀,秾艳青春已可悲”两句,以枣花和槿花的凋零,暗示了春天的逝去和青春的短暂,为全词奠定了淡淡的哀愁基调。“鲥鱼出後莺花闹,梅子熟时风雨频”两句,则通过鲥鱼的上市、莺花的热闹以及梅子的成熟和风雨的频繁,生动地展现了初夏的生机与变化,同时也隐含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

下片则通过蜀客与吴人的互动,进一步表达了词人对江南的深情厚谊,蜀客来到江南,被吴地的山川之美所吸引,而吴地的人则挽留客人不让他回家,一半原因是留恋西湖的烟柳美景,这里不仅展现了江南的自然风光之美,也体现了江南人民的热情好客和淳朴民风。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苏轼在江南地区任职时所作,当时,他身处江南水乡,被这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所深深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首词也反映了苏轼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留恋。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