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饮酒·其十六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星粲已盈。
寥廓无涯际,寓形宇内复几时!
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其中两句为提问关键词,但为保持原诗完整性,特附全诗,关键词所在句为以下两句,位于全诗较后位置,为诗人自况之语)
头童齿豁已衰矣,衣弊屡空常晏如。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表现出摆脱世俗束缚,追求自然闲适的田园生活情趣,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我已年近半百,头发稀疏,牙齿也松动了,身体已经衰老;衣服破旧,鞋履也常常空缺,生活常常贫困却总能安然自得。
释义
“头童齿豁已衰矣”描述了诗人年老体衰的状态,头发稀少,牙齿脱落;“衣弊屡空常晏如”则反映了诗人生活的贫困与淡泊,衣物破旧,鞋子也经常没有,但即便如此,他依然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赏析
这两句诗是陶渊明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展现了他面对衰老与贫困时的豁达与超脱,诗人没有因为年老体衰和生活贫困而怨天尤人,反而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接受这一切,体现了其“委心任去留”的人生态度,这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正是陶渊明田园诗的核心所在,也是其人格魅力的体现。
创作背景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诗人对官场的黑暗和世俗的喧嚣深感厌倦,于是选择归隐田园,过上了自给自足、与世无争的生活,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真实状态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陶渊明对自然、对生命、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以及他面对人生困境时的从容与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