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
宋·苏轼
一径萧萧竹,因依似碧霄。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泪,羞入上林梢。
思归更向文书嬾,此手惟堪把蟹螯。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译文
一条小径上萧萧的竹林,竹子依傍着天空,仿佛与碧蓝的天空融为一体,没有人欣赏竹子高洁的节操,竹子只能独自抱着坚贞的志向,竹子不屑于沾染湘妃竹上的泪水,也羞于进入皇宫的上林苑中,想要归隐田园,对处理公文感到厌倦,这双手只适合用来持蟹螯品尝美食。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竹子的高洁与孤独,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竹子象征着诗人的高洁情操和坚贞不屈的精神,而“思归更向文书嬾,此手惟堪把蟹螯”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竹为题材,通过竹子的形象,寄托了诗人的情感与志向,前两句“一径萧萧竹,因依似碧霄”描绘了竹林的清幽与高远,为全诗奠定了基调,中间四句“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耻染湘妃泪,羞入上林梢”则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突出了竹子的高洁与孤独,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坚贞精神的追求,最后两句“思归更向文书嬾,此手惟堪把蟹螯”则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归隐之志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仕途不顺、心情抑郁时所作,当时,他因政治原因被贬谪到地方任职,对官场生活感到厌倦和无奈,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通过描绘竹子的形象,寄托了自己的情感与志向,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这首诗也反映了苏轼在逆境中保持高洁情操和坚贞不屈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