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已二毛,即日何恨鬓萧骚。出自哪首诗?

小编77个月前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二十年前已二毛,即日何恨鬓萧骚”,这首诗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和子由四首·送春》,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详细解析。

诗词原文

《和子由四首·送春》

北宋·苏轼

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挽残晖。

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二十年前已二毛,即日何恨鬓萧骚。

病来心绪懒,闲坐数花须。

(注:此诗为组诗之一,关键词所在句为其中一部分,为便于解析,这里列出了整首诗,但重点分析关键词所在句。)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译文

二十年前就已经有了白发(二毛指斑白的头发),现在又何必为鬓发斑白而感伤呢?

释义

“二十年前已二毛”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早在二十年前就已经有了白发,暗示了人生的短暂和岁月的无情。“即日何恨鬓萧骚”则表达了诗人对老去的坦然接受,认为现在鬓发斑白也无需怨恨,体现了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

赏析

这两句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老去的深刻感悟,诗人没有沉溺于对过去的追忆或对未来的忧虑,而是以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衰老,这种态度既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尊重,也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这两句诗也富有哲理,启示人们要珍惜当下,坦然面对人生的各种变化。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与其弟苏辙(字子由)的和诗之一,在宋代,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常有诗文往来,此诗可能作于苏轼晚年时期,当时他经历了仕途的起伏和人生的沧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在送春之际,诗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充满哲理和人生感悟的诗篇。

《和子由四首·送春》中的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老去的感慨和坦然接受,还富有哲理和启示意义,通过赏析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