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闲游有感
朝代:清代
作者:袁枚
不读狐书真僻学,未登鬼籙且闲游。
江山到处堪留客,风月随时可当帚。
野老村居无俗事,渔翁钓晚得清流。
人间胜境何须觅,处处蓬莱在眼眸。
作者简介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清代诗人、散文家,乾隆四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袁枚开始了他三十年的文学生涯,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性灵派三大家”,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乾嘉性灵派三大家”。
译文
如果不研读那些充满奇幻色彩的狐仙之书,学问就真显得偏狭了;既然还没有被列入仙鬼的名录,那就暂且悠闲地四处游历吧,大好的江山美景,处处都可以留住旅人的脚步;清风明月,随时都可以成为扫去心中尘埃的工具,乡野间的老人居住在村落里,没有世俗琐事的烦扰;渔翁在傍晚时分垂钓,享受着清澈的水流带来的宁静,人间的美好景致哪里需要去刻意寻找呢?看那处处都像蓬莱仙境一般,就在我们的眼前。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首联通过“不读狐书”和“未登鬼籙”两个意象,暗示自己尚未涉足那些超自然的领域,因此选择“闲游”作为当前的生活方式,颔联和颈联则具体描绘了闲游中的所见所感,无论是江山风月还是村居渔钓,都充满了诗意和画意,尾联则进一步升华主题,指出人间处处有美景,无需刻意寻觅。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首联的“狐书”和“鬼籙”两个意象,既富有神秘色彩,又巧妙地引出了“闲游”的主题,颔联和颈联则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江山风月、村居渔钓等自然景象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尾联的“处处蓬莱在眼眸”更是将整首诗的主题推向了高潮,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美好景致的无限热爱和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袁枚辞官归隐之后,此时的他已经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和世俗的纷扰,渴望回归自然、享受闲适的生活,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自己闲游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他也通过“狐书”和“鬼籙”等意象,暗示了自己对超自然领域的兴趣和探索,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归现实、享受自然的美好,这种选择不仅体现了他的豁达和超脱,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生活和世界的全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