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元代诗人萨都剌的《过嘉兴》,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过嘉兴
萨都剌(元)
三山云海几千里,十幅蒲帆挂晚秋。
界画楼台烟树里,小山草木一窗秋。
潮生浦口蒹葭暮,日落城头鼓角愁。
谁识孤舟蓑笠者,团扇江山万里愁。
作者简介:
萨都剌(约1272—1355),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祖父阿鲁浑萨理,父必失和火者取汉姓萨,遂以萨为姓,有诗名,擅书法,因家世显赫,生于代北(今山西大同北部),自幼便神姿秀朗,颖悟绝人,泰定四年(1327)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英宗侍读学士,因弹劾权贵,谪居淮安山中,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复起为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后出为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司副使,晚年寓居杭州,以诗酒自娱,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雁门才子,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然在艺术上颇有特色,善写景状物,文字清丽,间有奔放豪迈之作。
译文:
三山云海连绵几千里远,十幅蒲帆在晚秋时节高挂。
界画中的楼台掩映在烟树里,小山草木透过窗户映入眼帘,满是秋色。
潮水在浦口生成,蒹葭在暮色中摇曳,日落时分城头上鼓角声声,满是哀愁。
谁能认识那孤舟上的蓑笠翁,他面对团扇般的江山,心中满是万里之愁。
释义:
此诗描绘了诗人过嘉兴时的所见所感,首联写云海辽阔,蒲帆高挂,点明时节与行程;颔联写界画楼台与小山草木,透过窗户映入眼帘,满是秋色;颈联写潮水、蒹葭、日落、鼓角,营造出一种哀愁的氛围;尾联则借孤舟蓑笠翁的形象,表达了诗人面对江山万里时的愁绪。
赏析:
此诗以景起兴,以情作结,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诗人通过描绘嘉兴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忧虑与对人生的感慨,诗中“小山草木一窗秋”与“团扇江山万里愁”两句尤为精彩,前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日的景色,后者则以团扇喻江山,以万里愁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深深忧虑,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萨都剌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因弹劾权贵而遭贬谪,此诗可能作于他被贬谪期间,过嘉兴时所作,面对江山万里,诗人不禁感慨时局动荡,人生无常,从而产生了深深的愁绪,此诗正是他这种情感的抒发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