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梦事岂关身,未熟黄粱迹已陈。全诗是什么?

风云139个月前

诗词原文

题李卫公诗后

唐·吕岩

邯郸梦事岂关身,未熟黄粱迹已陈。

空使后人传故事,满庭芳草绿于茵。

作者及朝代

作者:吕岩,字洞宾,号纯阳子,是唐代著名的道士,也是道教八仙之一,传说中他常身披破衲衣,手持竹杖,云游四方,行踪不定,且常能点石成金,化水为酒,救人无数,因此被后人尊为仙人,不过,其文学作品多托名而作,此诗亦不例外,可能是后人假托其名所作。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吕岩(吕洞宾)在道教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形象常被描绘为飘逸脱俗、神通广大,尽管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多带有神话色彩,但他在民间信仰中却深受敬仰,被视为能够驱邪避凶、赐福降祥的神仙,在文学作品中,吕岩也常被塑造成一个超凡脱俗、不拘小节的形象。

译文

邯郸的梦境哪里关涉到自身呢?那未煮熟的黄粱饭的故事早已成为陈迹,只留下后人传颂这些故事,庭院中芳草萋萋,绿得如同茵席一般。

释义

“邯郸梦事岂关身”指的是邯郸梦(即黄粱美梦)这一典故,暗示梦境与现实无关,不必过于执着。“未熟黄粱迹已陈”则进一步说明,那未煮熟的黄粱饭(象征未实现的梦想)早已成为过去,不再具有实际意义。“空使后人传故事”表达了诗人对后人只知传颂故事而不解其意的感慨。“满庭芳草绿于茵”则以自然景象作结,寓含了生命不息、岁月流转的哲理。

赏析

这首诗以邯郸梦和黄粱饭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如梦、世事无常的感慨,诗人通过对比梦境与现实的差异,以及过去与现在的变迁,揭示了人生的短暂和虚幻,诗人也借自然景象抒发了对生命不息、岁月流转的敬畏之情,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和启示性。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已难以考证,但考虑到吕岩(吕洞宾)在道教文化中的地位和形象,以及这首诗所表达的主题和意境,可以推测这首诗可能是后人为了表达对吕岩的敬仰和对其人生哲学的理解而假托其名所作,在唐代社会风气开放、文化繁荣的背景下,道教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吕岩作为道教八仙之一,其形象和故事也深受人们喜爱和传颂,这首诗的创作可能是为了借吕岩之名来传达一种人生哲理和生命态度。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