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言山圃当收栗,僧约溪桥共探梅。上一句是什么?

生辉1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居杂诗

朝代:宋

作者:释绍嵩

林深路欲迷,竹暗鸟相猜。

儿言山圃当收栗,僧约溪桥共探梅。

野旷人踪少,云闲日影催。

西风何处起,吹我入山来。

作者简介

释绍嵩,宋代僧人、诗人,生卒年不详,他活动于南宋中后期,以诗文名世,尤其擅长描绘山林隐逸生活,作品多反映僧侣的淡泊心境与对自然的热爱,释绍嵩的诗风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深受后世文人墨客的喜爱。

译文

在茂密的树林中行走,道路几乎让人迷失方向,竹林深处,鸟儿因陌生人的到来而相互猜疑,儿子说山里的果园该去收栗子了,僧人则相约在溪桥边一同去探寻梅花,旷野之中,行人的踪迹稀少,云朵悠闲地飘浮,日光似乎在催促着时间的流逝,不知从何处吹来的西风,引领着我走进了这深山之中。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山居生活的宁静与闲适,通过“林深”、“竹暗”等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略带神秘感的氛围,儿子与僧人的约定,展现了诗人与家人的温馨以及与僧侣的友情,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与探索,野旷人稀、云闲日催的描写,则进一步强调了山居生活的宁静与超脱。

赏析

释绍嵩的这首诗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山居生活的美好与宁静,诗中“林深路欲迷,竹暗鸟相猜”两句,以生动的自然景象开篇,既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淡泊与超脱,而“儿言山圃当收栗,僧约溪桥共探梅”两句,则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展现了诗人与家人、僧侣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他们对自然之美的共同追求,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给人以宁静致远之感。

创作背景

释绍嵩作为一位僧人诗人,他的创作多受佛教思想的影响,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山居生活中,面对自然美景与日常生活,有感而发之作,通过描绘山林间的自然景象与日常生活场景,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山居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同时也寄托了对自然之美的无限敬仰与追求,在南宋中后期动荡的社会背景下,这样的山居生活无疑为诗人提供了一个远离尘嚣、寻求心灵慰藉的避风港。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