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春愁
唐·韦庄
寓居无定似蓬流,愁看入户桃花片,
闲听争巢燕子声,昼卧绿阴人寂静,
夜吟红树月朦胧,空庭春尽燕初还,
带雨梨花半委地。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及要求创作的简化版,实际韦庄作品中可能无完全对应此内容的全诗,但以下解析将基于此虚构内容进行。)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生活在晚唐动乱的年代,亲身经历了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后仕于前蜀,曾任宰相,韦庄的诗风清丽,词作尤为著名,对后世词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与温庭筠并称“温韦”,是“花间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译文
我如同漂泊不定的蓬草一般寓居他乡,忧愁地看着随风飘入屋内的桃花瓣,悠闲地听着燕子为争夺巢穴而发出的啼声,白天,我躺在绿荫下,四周一片寂静;夜晚,我吟诵着诗句,月光下红树影影绰绰,朦胧不清,空旷的庭院中,春天即将过去,燕子刚刚归来,而带雨的梨花已有一半凋零在地。
释义
此诗描绘了诗人寓居异乡时的孤寂与春愁,通过“愁看入户桃花片,闲听争巢燕子声”两句,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美好景象中蕴含的哀愁情绪的敏感捕捉,以及对家乡和稳定生活的向往,全诗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春日景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绪与无奈。
赏析
“愁看入户桃花片,闲听争巢燕子声”两句,以桃花的飘零和燕子的争巢为引子,巧妙地寓含了诗人自身的漂泊无依和对安定生活的渴望,桃花的飘落象征着春天的流逝和美好事物的短暂,而燕子的争巢则反映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更加凸显了诗人的愁绪,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韦庄诗歌风格的典型体现。
创作背景
此诗虽为虚构,但可基于韦庄的生平背景进行合理推测,韦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的时代,他亲身经历了唐朝的衰落和灭亡,流离失所,寓居他乡,心中充满了对过往繁华的怀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在这样的背景下,韦庄通过描绘春日景象,寄托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稳定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普遍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