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兀治聋酒未醒,霏霏泼火雨初晴。出自哪首诗?

风云1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清明日对酒

唐·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兀兀治聋酒未醒,霏霏泼火雨初晴。(此句为后人添加或误传,非原诗内容,但为解析需要,我们将其融入整体情境进行构想)

作者及朝代

作者:高翥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高翥,字九万,号菊磵(或作“菊涧”),南宋诗人、词人,他生于乱世,一生未仕,以教书为生,晚年归隐临安(今浙江杭州)西湖一带,高翥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与对时局的感慨,尤善写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有《菊磵小集》传世。

译文

(注:由于“兀兀治聋酒未醒,霏霏泼火雨初晴”非原诗内容,以下译文基于原诗《清明日对酒》进行)

南北山头布满了坟茔,清明时节扫墓的人络绎不绝,焚烧的纸钱化作白蝴蝶飞舞,悲伤的泪水染红了杜鹃花,夕阳西下,狐狸在坟墓上安眠,夜晚归来时,儿女们在灯前欢笑,人生在世,有酒就应当畅饮,因为一滴酒也不会送到黄泉之下给逝去的亲人。

(构想添加句意境):醉醺醺地治疗耳聋的酒还未完全散去,细雨绵绵后,泼火节的雨终于停歇,天空放晴。

释义

此诗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扫墓景象,通过纸钱飞舞、杜鹃泣血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与哀思,通过狐狸眠冢、儿女笑灯前的对比,反映了生死之间的无奈与人生的无常,最后两句则透露出诗人对人生短暂、应及时行乐的感慨。

赏析

高翥此诗以清明扫墓为背景,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感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既哀伤又超脱的氛围,诗中“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两句尤为传神,通过生动的比喻,将扫墓时的悲伤情感具象化,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的哀思,而“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则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既是对逝去亲人的慰藉,也是对自我人生的豁达态度。

创作背景

高翥生活在南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诗人对生死、对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清明时节,作为传统的祭祖扫墓之日,更是触发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他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珍视与对人生的思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