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恨歌
唐·罗隐
君王玉钺无穷恨,千载茫茫谁复知。
血染原野悲风起,骨寒荒冢暮云低。
英雄已逝空遗恨,霸业无成枉自嗟。
回首当年兴废事,唯余残照伴荒祠。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历史上罗隐虽有多首传世之作,但本诗并不在其真实作品之列。)
作者简介
罗隐(约833年-909年),字昭谏,晚唐五代时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诗人,他一生历经坎坷,多次参加科举不第,后转而投身幕府,晚年归隐,罗隐的诗作风格犀利,多讽刺时弊,对晚唐社会的黑暗现实有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译文
君王手中的玉钺承载着无尽的仇恨,千百年来又有谁能真正知晓呢?鲜血染红了原野,悲风呼啸;白骨暴露在荒冢之中,暮云低垂,英雄已经逝去,只留下满腔遗憾;霸业未曾成就,只能徒然叹息,回首当年那些兴盛与衰败的事情,如今只剩下夕阳余晖陪伴着荒凉的祠堂。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一位古代君王(可能暗指某位具体的历史人物,也可能泛指)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英雄悲剧命运的同情,玉钺作为权力的象征,却与“无穷恨”联系在一起,暗示了权力的背后往往伴随着无尽的痛苦和悔恨,而“千载茫茫谁复知”则表达了历史的无情和遗忘,即使曾经辉煌一时的君王,最终也会被时间所淹没。
赏析
本诗在结构上紧凑有序,情感深沉而富有感染力,诗人通过对比和象征等手法,将历史与现实、权力与痛苦、兴盛与衰败等主题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和震撼力,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象(如悲风、暮云)来烘托氛围,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创作背景
虽然本诗为虚构之作,但我们可以假设其创作背景可能与晚唐社会的动荡不安和诗人的个人遭遇有关,晚唐时期,社会矛盾激化,政治腐败严重,人民生活困苦,诗人罗隐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历史和现实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感悟,他通过创作这首诗,可能旨在表达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批判,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