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奇男子
朝代:宋代
作者:李觏
男子胸中正要奇,立谈能立太平基。
功名未就头颅在,且向人间争一麾。
作者简介
李觏(1009年—1059年),字泰伯,号盱江先生,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卒于仁宗嘉祐四年,享年五十一岁,李觏一生以教学为主,四十岁后才步入仕途,曾任太学说书、直讲等职,他学识渊博,著作丰富,在哲学、政治、伦理、教育、经济、文学等方面都有建树,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男子汉大丈夫胸中应当有非凡的抱负和志向,凭借三言两语的交谈就能奠定天下太平的根基,虽然功名尚未成就,但头颅还在(意味着生命还在,希望还在),暂且向人间争取一番事业,争取一个官职来施展自己的抱负。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奇男子的赞美和期望,首句“男子胸中正要奇”强调了男子汉大丈夫应当有非凡的胸怀和志向;次句“立谈能立太平基”则进一步描绘了这种志向的宏伟,即凭借智慧和口才就能奠定天下太平的基础,后两句则转而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望,虽然目前功名未就,但只要生命还在,就仍有希望向人间争取一番事业。
赏析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诗人通过赞美奇男子的胸怀和志向,表达了自己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和追求,诗人也通过描绘奇男子立谈之间就能奠定天下太平的宏伟志向,展现了其非凡的智慧和口才,后两句则通过转折和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望,使整首诗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和鼓舞人心的力量。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自身的经历和时代背景有关,李觏生活在北宋中期,这是一个社会变革和动荡的时期,诗人虽然学识渊博,但仕途并不顺畅,这使他深感现实的不公和无奈,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期望,在这首诗中,他通过赞美奇男子的胸怀和志向,表达了自己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和信心,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和鼓舞人心的力量,正是这首诗得以流传千古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