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虽然直接包含“峨嵋月入平羌水,叹息吾行俄至此”这两句的诗并非出自李白之手或任何已知文献,但“峨嵋月入平羌水”与李白《峨眉山月歌》中的“影入平羌江水流”意境相似,故以此诗为基础进行解析,并假设提问者可能对这首诗有所混淆或记忆偏差。)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对后世影响深远,李白一生游历四方,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
译文
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中倒映着月影随水流动。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释义
此诗描绘了诗人在峨眉山前赏月,随后乘船沿平羌江(今青衣江)顺流而下的情景,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中“峨眉山月”既是自然美景的写照,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寄托,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深切怀念。
赏析
《峨眉山月歌》以“峨眉山月”为线索,通过描绘月影入江、随水流动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诗人以月寄情,将个人的离愁别绪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展现了其高超的艺术造诣,诗中“夜发”、“思君不见”等词句,也透露出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无奈之情,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是李白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前后,当时李白正离开故乡,开始了他漫长的漫游生涯,在旅途中,他经过峨眉山,被眼前的美景所触动,遂写下此诗以表达对故乡和友人的思念之情,此时的李白正值青春年少,满怀壮志豪情,但面对离别和未知的未来,心中也不免生出几分惆怅和感慨,这首诗正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