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野田黄鹤楼
唐·刘禹锡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山头噤雀无生意,水面饥鸢有堕声。
吹笛到明人尽醉,烧灯照夜席初长。
风前始觉苍梧远,月下谁教白帝忙。
作者及朝代
刘禹锡,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他的诗歌创作,善于提炼和选择富有表现力的意象,以抒发其政治感慨和人生感受,语言凝练生动,风格明快流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者简介
刘禹锡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自幼聪颖好学,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授太子校书,后历任监察御史、屯田员外郎、朗州司马等职,刘禹锡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贬为朗州司马,后又历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京,历任太子宾客、检校礼部尚书等职,世称“刘宾客”,刘禹锡的诗作,既有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刻内容,又有抒发个人情怀的优美篇章,是唐代诗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译文
日暮时分,远行的船帆将停泊在何方?遥望天涯,心中愁苦断肠,山头上的雀鸟因寒冷而噤声,毫无生机;水面上饥饿的老鹰发出坠落的哀鸣,吹笛声直到天明,人们都已沉醉;点灯照明,夜宴才刚刚开始,风前才觉得苍梧山如此遥远,月光下又有谁驱使白帝忙碌不停?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日暮时分在黄鹤楼远眺所见之景,以及由此引发的深沉感慨,诗中“山头噤雀无生意,水面饥鸢有堕声”两句,通过描绘雀鸟因寒冷而噤声、老鹰因饥饿而坠落的景象,生动地表现了自然界的萧瑟与凄凉,也暗喻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寓情于景,通过描绘日暮时分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诗中“山头噤雀无生意,水面饥鸢有堕声”两句,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的萧瑟,更通过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无奈,诗人还通过吹笛、烧灯等细节描写,展现了夜宴的热闹与喧嚣,与前面的凄凉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苦闷,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语言凝练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禹锡在贬谪期间所作,刘禹锡因积极参与永贞革新而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等地方官职,在贬谪期间,他饱尝人生艰辛,对仕途的坎坷和人生的无常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绘日暮时分的自然景象和夜宴的喧嚣,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仕途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