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蜀中感怀(虚构,因直接关键词未直接对应具体诗作,故根据意境创作)
末路自悲终老蜀,少年常愿从征辽。
青山不改英雄志,白发空余岁月遥。
铁马金戈成旧梦,风花雪月伴今朝。
平生壮志今何在,独对斜阳忆旧袍。
(注:由于“末路自悲终老蜀,少年常愿从征辽”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已知古诗,以下分析基于虚构的《蜀中感怀》进行。)
作者简介
虚构作者:杨逸风
假定杨逸风为唐代中晚期一位不为人知的诗人,生于蜀地,早年胸怀大志,渴望建功立业,但命运多舛,未能如愿,晚年隐居蜀中,以诗酒自娱,其作品多抒发壮志未酬、人生易老的感慨。
译文
《蜀中感怀》
晚年时我悲伤自己只能在蜀地终老,回想起年轻时常常梦想着跟随军队出征辽远之地,青山依旧,却改变不了我曾经的英雄志向,如今只剩下满头的白发和遥远的岁月回忆,铁马金戈的战斗场景已成旧梦,风花雪月的生活伴随着我的今朝,一生的壮志如今在哪里?只能独自面对斜阳,回忆往昔身穿战袍的日子。
释义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年轻时未能实现征战沙场、建功立业的遗憾,以及晚年时对过往岁月的深深怀念和对壮志未酬的无奈与悲哀。
赏析
首联“末路自悲终老蜀,少年常愿从征辽”直接点题,对比鲜明,既展现了诗人对年轻时的豪情壮志的怀念,又透露出晚年未能如愿的悲凉,颔联“青山不改英雄志,白发空余岁月遥”通过自然景物的恒常与人生岁月的流逝形成强烈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感慨,颈联“铁马金戈成旧梦,风花雪月伴今朝”则通过对比昔日的战场生涯与今日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的深深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接受,尾联“平生壮志今何在,独对斜阳忆旧袍”以问句作结,情感深沉,引人深思。
创作背景
假定此诗创作于杨逸风晚年隐居蜀中之时,年轻时,他满怀激情,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但现实却未能如愿,晚年时,他回顾自己的一生,深感壮志未酬,心中充满了遗憾和悲哀,他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接受,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中晚期许多士人面对社会动荡、仕途不顺时的普遍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