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不伏老
宋·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译文
腰间的弓箭早已雕零,只叹未能立下燕然山的赫赫战功,我虽然年老但仍能横渡大漠,各位何至于像新亭对泣的东晋士人呢?我一生以报国为己任,不惜万死,但如今两鬓斑白,再也不能青黑了,青山处处都可以埋葬我的尸骨,但白发苍苍的我却羞于向人折腰乞怜。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陆游的壮志未酬和坚定的爱国情怀,首联感叹自己年事已高,无法再像年轻时那样征战沙场;颔联则以自嘲的口吻,表达了自己虽老但仍有壮志,批评了那些在国家危难时刻只会哭泣的士人;颈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捐躯的决心和年华老去的无奈;尾联则以青山埋骨、白发不折腰的誓言,彰显了自己宁死不屈的高尚情操。
赏析
这首诗是陆游晚年所作,充满了深沉的爱国情感和壮志未酬的悲愤,诗中通过对比和自嘲的手法,展现了陆游的坚韧不拔和崇高精神,首联和颔联通过对比自己年轻时的英勇和现在的衰老,以及自己与那些只会哭泣的士人的不同,表达了陆游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忧虑,颈联和尾联则直抒胸臆,表达了陆游愿意为国捐躯的决心和宁死不屈的高尚情操,整首诗语言质朴而情感真挚,充满了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创作背景
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事业,但多次遭到朝廷的排挤和打压,晚年时,他深感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悲愤和决心,当时南宋朝廷内部腐败严重,对外妥协求和,陆游对此深感失望和痛心,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来唤醒人们的爱国热情,激励人们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而奋斗,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充满了深沉的爱国情感和壮志未酬的悲愤。